近日,有關食品添加劑和非法添加物的新聞屢見不鮮,墨汁粉條事件還沒過去,現在又出現了染色海帶和涂口紅的魚。這些關乎食品安全的事件,撥動著消費者敏感的神經。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質,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質或者天然物質。
目前,我國食品添加劑有23個類別,2000多個品種,包括酸度調節劑、抗結劑、消泡劑、抗氧化劑、漂白劑、膨松劑、著色劑、護色劑、增稠劑、香料等。北京市朝陽區東郊市場是北京第三大食品批發市場,有約40家商行或攤位專門銷售調料和食品添加劑。雖然各店主都聲稱自己出售的是正規產品,上面有QS標志,但調查人員在“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網”、“中國QS查詢網”上均無法查到這些產品。而根據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無正規QS標志的食品添加劑不得備案使用。此外,這些添加劑包裝極其粗糙,所含成分及計量也含糊不清。家表示,除了添加劑本身的成分問題,添加劑的多用、濫用才是最為嚴重的問題。添加劑的主要作用應該是在原有食品的基礎上增加一點香味,如果使用符合國家規定,本無可厚非,比如牛肉湯里再放點牛肉香精,起到調味的作用。但有些餐館卻把添加劑當成了造假的工具,沒有任何貨真價實的原料,只靠香精調出牛肉味、雞肉味來,完全是在欺騙消費者。

國家烹調專業技師、山東旅游職業學院專業烹飪技師張亮透露,商家沒空天天用那么多食材煮湯底,熬各種湯底的成本也很高。所以,大街上聞到的各種撲鼻的菜香味,很多都是使用飄香劑調配而成。北京烹飪協會會長石萬榮表示,餐館里的紅燒肉、丸子、肉制品、濃湯這幾類菜都屬于添加劑“大戶”。據調查,目前市場上以下5類添加劑銷量:火鍋飄香劑、色素、燒烤類香精、肉類“改良劑”、湯類香精。
那么,對于消費者來說,怎樣才能吃得更放心呢?專家支了幾招:
多點原色原味的菜。專家建議,在飯館吃飯,先翻翻菜單或者掃視左鄰右舍的桌面,顏色太漂亮或者顏色不正常的菜,十有八九有染色劑。火鍋不能聞著太香。火鍋熬制的香味都是自然散發的,應該是越煮越香,一端上來就香氣四溢的火鍋,絕大部分是加了增香劑。口感太好有問題。口感太軟的肉很可能加了嫩肉粉。異常氣味要當心。如果添加劑超標到一定程度,菜就會有“怪味”,比如辣椒精放多了辣嗓子,肉香王放多了氣味會刺鼻。飲食避免太單一。吃飯經常變換花樣,可少攝入部分食品添加劑。
http://www.ilfeqpi.cn